课程编制与评价
指标体系
会议总结回顾了新中国建立以来课程变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展望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走向,指出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有必要加强课编制和课程评价的理论研究,探讨课程编制和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确立科学的课程编制原则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发展和指导
新中国建立以来,课程实行高度的中央一统制,课程编制与评价仅仅是极少数人的事,广大教育上作者只是被动的执行者,课程研究长期中断,谈不上课程编制和评价的理论发展相理论指导。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编制和评价主要是凭经验,由于经验的不可靠性和片面性,导致课程走向“唯意志论”,课程教材一方面是高度统一,另一方面则频繁变动。在犯年代末仍年代初,几乎是一年一个样,“文革”中达到登峰造极。“文革”后,我国的课程首先是恢复、重建,接着是持续至今的大规模课程改革,取得了课程体制转换、课程教材多样化的重大突破性成就。课程体制从“中央一统制”走向“三级分权制”。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了角色,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课程教材编制者。这样的转换,边切要求他们具有课程教材编制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也就迫切要求课程教材编制理论的发展和指导。另外,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中小学对课程教材进行选择的客观需要,直接孕育出了对课程教材进行终结性评价的迫切要求;同时课教材编制本身也孕育出了对自身进行过程性评价的客观要求,进而萌生出了进行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的自觉意识。我国当代课程改革的飞速发展,呼唤课程编制和评价理论的发展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