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历史经验,发扬优良传统

Published On: 16/02/20160 min read0 words

经验与教训

自从19世纪末我国有了近代意义的大学后,许多大学利学者对教育理念与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回顾活华大学的办学历史,在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问题上,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教训。

清华初创时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几乎全盘照搬美国。五四运动后,教育独立的呼声日高。1928年,治华正式改名闽大清华大学,开始探索一些区别于美国大学的办学思路。

人才培养理念

在梅贻琦担任校长期间,清华不仅重视文职工备料,而且重视各科之间的“会通”。梅贴璃校长在1941年写的《大学一解》中提出:“今日而自学问,不能出白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二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之准备而己。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他强调办学要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因为“社会所需要考,迈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在这些论述里,梅贻丙提出的“会通”的要求,不仅是知识层面上的要求,它还指出了一条从知识上升到世界观、方法论的治学理念。老清华的成才率较高同这种会迈式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入关系。杨扼宁、李政道、朱光亚在谈到西南联大时,都谈到这一点。认为当时要求理工学生至少要修一门文科课程,文科学生至少要修一门工科课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