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入门之科技论文概念特点的创造性
重要特征
创造性是科技论文区别于一般科技文体作品的重要特征。一般科技文体,如科技报告、科技综述、科技教科书、科普作品等,传授或传播科技知识的,只要结构合理,阐述清楚,使人易于接就行,有没有创造性的内容并不重要。科技论文是为交流学术研究新成就,发表新理论、新设想、探索新方法、新定理而写的,没新的创见就不称其为科学文化。
创造性是衡量科技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的值高F创造性小,论文的价值低,论文没有创造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没有什么作用。一篇论文价值的大小,不是看它如何罗列现象,重复别人已经取得的成果,而是看它是否创造出前人没有指导过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并具有普遍性和公开性。一篇论文,如能提出自成一家之言,创造性大,其价值就高;或能立前人所未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同样具有一定的创性,其价值也大。总而言之,只要有所创造,就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论文的创造性,是相对于人类总的知识而言的,是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衡量的。如果某项科研成果,虽然在国内填补了一项空白但国外早已研究成熟,也已有论文发表,那么就不值得写重复性论文了,因为在世界整体范围而言,并没有创造性。
因此,衡量科技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如果没有新创造、新见解、新发现、新发明,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作为科研成果的论文,它的任务即是进行学术交流,实现其科学价值。可见,广大科技人员,如果只能继承,没有创造,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就不会得到发展。
创新意识
科技论文的创造性,来源于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俗称灵感。灵感是智慧的火花,是创新意识的前奏,而更重要的在于行动,在于实践直至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在此,列举两个拓展新研究的实例。其一是运用“移花接木”的技术,使用基因工程制造新生物的例子。基因工程,也称为遗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主要技术。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类的意愿,运用DNA体外重组技术即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移花接木”一一通过分离、剪接、重组等技术,来设计新的生物。基因工程能够打破生物种属的界限,基因水平上改变生物遗传性,并通过工程化为人类提供服务及产品。1982年,美国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大鼠细胞分离出来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通过处理,用显微注射法注射入小鼠受精卵内,提振结果分娩出21只小鼠,其中7只带有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这当中6只小鼠的生长速度非常快,超出同窝其他小鼠1.8倍,成为“巨型小鼠”。“巨型小鼠”轰动了全世界,“巨型小鼠”虽然没有任何经济价值,但是这证明了外源基因可以直接导人高等动物植物的细胞或受精卵中去,并能在这些细胞中得到表达。导人外源基因的动、植物就称为转基因动、植物。
日本科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培育出了具有人类血型的转基因猪他们将创造人类0型血酶的基因注入到猪受精卵中后再移植,培育出了一头具有猪的G型血和人的0型血的仔猪。再经过不断移植人的基因,将来,它的心脏、肾脏、肝脏等内脏器官就可以用于人的器官移植,人体不会产生排斥反应,从而为人类造福。
转基因动、植物研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利用它们来生产药物例如,美国已用转基因烟草生产用于治疗艾滋病的天花粉蛋白;美国的一个公司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能产生抗体的可食植物,在进行比较精细的、无法缝合的眼科手术时,它可用作手术所需要的胶汁。另一个例子是血型改造的研究,所谓血型,传统认为是人类血液的个体特征,最常见的有0、A、B、AB四型人的血型终身不变。将人类的血型进行改造,使之相互通用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的专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成功实了B型血向0型血的转变,从而使我国血型改造获得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祖泽介绍z对红细胞进行血型改造,是当前输血研究当中“弄虚作假”的热点,不管是何种来源的红细胞如果要输血给病人都需要经过配血,如果配血不一致就会产生输血反应,如果我们能够改造红细胞使它成为一个通用型的细胞,这样它可以在任何时候输给任何一个患者。
由于人的血型分为四种,输血时如果血型不符,每种血型之间相互排斥不能融合,那么就使输血者在短时间内血液堵塞不能流通而导致死亡,所以进行血型鉴定就成为安全输血的前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发生上万起输血事故,其中大部分是因为检验血型失误引起的。而在特殊环境下,如发生战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大量患者突然出现,抢救任务骤然加剧,加上医护人员少,条件差,无法按常规一一进行血型检查,就会使大量伤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输血而死亡如何尽快实施安全输血,减少血型检查的环节便成为抢救患者’的关键。
人们都知道,0型血是通用血型,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患者是特殊环境下安全输血的理想血源。通过研究表明,将其他几种血型转变成0型血并非遥不可及。人的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的糖链结构决定的。其中0型血的结构成分最简单,B型血比0型血多一个半乳糖,其他血型多了一个到几个糖。怎么把多余的半乳糖裁下来,就成为了血型改造的关键。
从1998年开始,章杨陪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从我国海南的咖啡豆中提取了“阿尔发半乳糖昔酶”。这种酶可以把B型血中最外端的半乳糖裁除掉,使B抗原活性丧失,呈现0型血的典型特征,从而成功地使B型血转变成0型血。然而要想得到大量的阿尔发半乳糖昔酶,从咖啡豆中直接提取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克隆了酶的基因,转移到酵母上使其发酵,生产出无数个酶,再提炼出来,于是酶的来源就解决了。目前我国献血得到的年采血量为1.0×107L,这一数字远远不能满足医疗的需求。尤其是0型血缺口更大。如今B型血向O型血转变研究的成功,可以使原本战略需要的30%左右的O型血通过改造B型血来获得,使0型血的储量提高一倍,这就大大改善了我国O型血资源贫乏的现状,也会使A型、AB型血向0型血改造的研究步伐加快。一旦人类的血型改造全部成功的话,不但可以简化输血程序,节省检验血型的费用,避免血源浪费,还将使人类利用动物血液移植器官成为可能。
以上两例充分说明了创造性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